客家人“捱”的学问
客家人自所谓称作客是原意取自从中国的中原地区迁移南方,一向来都是屈居于“客”的身份;而不与当地民族进行争权夺地的纷争,进而大大的减少了被主流民众排挤的局面。
在我国落户的客家人先辈早期从中国南来更是具备了以生俱来,尊卑有分的刻苦精神,成功的在锡矿业上打拼出了一片属于他们的天地。其实,客家人的成功,除了秉持上面所引述的主客尊卑外还兼具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捱”的哲学文化。
“捱”在客家话里称作自己或白话中的“我”相同。所以说客家人拥有着天生的吃苦与生活困难环境中求生的自然本能。
记得一年前,笔者随霹雳嘉应会馆一行人组团访问大陆梅州市时获得当地领导邀请参观刚举行开幕大典的世界客家博物馆,在进入馆园范围的第一道大门装饰便是一个巨大的汉字“捱”作为迎接宾客的一幅巨大字帘。可见得客家人至今还是以“捱”文化应以为荣。
然而,“捱”在一些客家人心目中却是代表着一个不雅的发音。在别的籍贯人士里揶揄客家人的口头禅有流传着这样的一句低俗话语:捱掉(我们),泥呀掉(你们),掉泥呀碍(捱)掉。其实,这也只不过是以客家话的发音混绕一起而引发的另类听法。
像这样的口头禅使笔者联想起最近发生在中国广东省网民与政府官员闹得沸沸扬扬的广府话存废争议便可见语言代表性的一般。
引起争议的源头是市政府凿去纪念明代(广东省)名将袁崇焕雕像前的一句反映广府人特色的铭牌“掉哪妈!顶硬上”的一句袁崇焕将军行军时的溜口令被市政府指为低俗不雅而遭拆除。广府人却因此而群起抗议,其实他们所争议的不是捍卫袁将军的那句口头禅,而是代表着广府人的广府话不能因此而削弱。
「根据香港次文化堂出版社指出,广东话中的“掉哪妈”等同普通话的“去你妈”同是中原流传话语。后者在北方流行,前者则成为广东方言,原意指的是“你妈来了也没用”。」而不是所谓的低俗话语。
相对的,在本土发光的客家话的延续也应由客家社团代表、家长来传承下去。其实,语言并无分低俗与否,重要的是讲话人的人文素质与其说话的质量。
(谢万富)
Tuesday, July 27, 2010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